13305510592

联系电话:

4432117@qq.com

公司邮箱:

首页 >> 行业应用 >>文化遗产 >> 3D打印用于文物古迹修复
详细内容

3D打印用于文物古迹修复

3D打印技术在复原并保存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,能还原文物的真实性,记录这些文物曾经遭受灭顶之灾的历史,有效避免了人类的历史记忆被抹杀。 
一直以来,文物古迹的保护始终困扰着考古界,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,一旦被毁掉,将再也不复存在,比如,西安秦始皇兵马俑,刚刚出土的时候色泽亮丽,表情栩栩如生,如今早已失去刚刚出土时的风采,风化严重,鲜艳的色泽消失了,暗淡如同黄泥。

56.jpg

据说这是兵马俑刚挖出来的样子

微信图片_20200722081620 (2).jpg

  多年以后,你看到的兵马俑的颜色是这样的

    考古学家在抢救被破坏的古墓时,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,当年,在对马王堆汉墓进行考古发掘时,起初放在祭祀器里的藕片等食材,保有原先的样子,可不久后便碳化了。还有西汉海昏侯墓,不知道里面的小米、香瓜子是不是有着同样的遭遇。
相比这些陪葬品,棺墓主人遗体的瞬间消失更为考古界惋惜。早在80年代,安徽马鞍山发现了三国吴大司马马朱然家族的墓葬群,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,墓葬早前又惨遭盗掘。朱然的遗体未能及时保存下来,瞬间“灰飞烟灭”融在了墓土里。其当时作为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,却留下了千古遗憾!
3D打印让古文物起死回生
    转眼21世纪的今天,科技发展速度令人震惊,现在的考古水平远远高于以往,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。倘若3D打印技术就能够“复刻”文物,一定可以弥补不少遗憾。
 
随着3D打印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,众多博物馆和文物修复工作者开始利用3D打印与3D扫描技术,使破败不堪的古文物“起死回生”,不仅修复了文物,也让古代文化得以传承。

58.jpg


西汉匈奴鹿形金怪兽

几年前,陕西博物馆利用3D打印技术,制作出国宝级文物——鹿形金怪兽的仿品。鹿形金怪兽的形象非常奇特,为一只长着多分枝卷角的鹿形,但有鹰喙形嘴,每一个分枝卷角的顶端和尾端也生出一个同样的兽头,状如传说中的九头鸟,它是匈奴人冠冕上的装饰,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。这件金怪兽造型奇特,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,制作精湛,全面反映了匈奴金银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,被誉为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。为了更好地保存原件,陕西博物馆选择了利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制仿制品。
传统工艺在修复文物时直接在表面上操作,容易造成对文物的二次损伤。而3D打印技术,可以在不接触文物的前提下,通过立体扫描、数据采集、绘画模型打印等一系列步骤,对文物进行修补甚至复刻。

59.jpg

  什么叫做复刻呢?举个例子,拿汉代三足陶鼎来说,其元件为短直口、斜肩、鼓腹凸起弦文、双耳、兽足,器物内侧与底部有经烧结形成的火石红,表面有“暴汗”现象(指在不挂釉的陶器上,经过入窑焙烧后,器表面出现一种极薄的亮层)。该器物的“暴汗”处断面极薄、形状自然且均匀。
同样,使用3D打印技术将复制品打印成型,用传统作色工艺对其上色、做旧。将仿釉颜料与稀释剂调和,先用喷笔将器物基地色整体喷一层,使其整体色相与原器物相接近,再用与原物件色彩风格一致的矿物质颜料,对局部上色、做旧,仿制出原件“暴汗”处的光泽度。
      3D打印可否用于整个宫殿的修复?
3D打印技术凭借其独有的快速成型技术,不再局限于制造现代所需,而在文物保护方面日趋发挥重要作用。目前,3D打印文物技术,不再仅仅局限于小型“青铜鼎”之类的物件或者大型古迹的补色修复,而是能够真正打印出如宫殿般的巨大文物遗迹,让现代文明留住历史。
   






返回顶部 seo seo